+

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【2016和禾田間履歷】

水從山上發源,帶著營養鹽、氧氣和一些沒有站穩的小生物,覓著水路進入田裡。野生動物們與人們相處的同時,默默而不經意的把植物的種子在田與田之間散播。田水溢流,從山坡上沿著小溪溝往下走,迎接了一些身強體壯或有著特技的動物到田間走訪。

和禾水梯田的核心承諾在於顧好田水,以及依賴著田的生物與人。透過2016年的生態調查,我們回顧今年的生態相與田間管理,做出「和禾田間履歷」。讓大家體會和禾的大原則之外,也希望能讓不住在貢寮山上的夥伴們,用另一種方式來貼近土地、生產與季節的節奏。



一、從田間植物說起

每年,生產班都會進行一次水梯田田間植物普查,過去由外部合作團體,現在則是由狸和禾小榖倉操作。這個調查建構了田間植物名錄,並透過小規模但持續的調查,把和禾水梯田的植物相描述逐步的建立起來。

"從2016年的觀察來看,我們在田區裡頭共記錄到了69個科,147種的植物。其中在水田裡的,共有22科38種;生長在田埂上的,則有60科125種。"


田埂和田壁上,除了很多的禾本科、莎草科植物之外,還有許多植物在土壤,與填塞砌石坡面間的腐植質裡茁壯。許多蕨類,比如說烏蕨、海金沙、全緣與異葉卷柏在田埂上是大宗物種,也偶見筆筒樹、過溝菜蕨的小苗從田壁上探出頭來。更多時候,心葉母草、藍豬耳、半邊蓮、擬定經草等小小的草本開完花後靜靜待在一邊;身形大上一些的白茅、臺灣澤蘭、野牡丹、變葉懸鉤子,以及假裝自己是小灌木的九芎、灰木、紫珠的小苗也叢生在裡頭。偶爾,我們會在田埂滲水潮溼的地方看到少見的大葉榖精草和紫萁,或是叢生一大片冷清草。

在水中,植物需要一些特殊的抗逆境機制來適應環境,因而由少數的科及物種所佔據。最大宗的當然是水稻。在收割季節前後田間容易缺水,水少一些的田區,容易看到大片的白花紫蘇、水蝨草、細葉水丁香、和一些偷偷跑進田區的陸生植物。水源充沛的田區,則是滿江紅、瘤果簀藻、日本簀藻、鴨舌草、野慈姑小榖精草和圓葉節節菜的天下。族群存續有潛在危機,因而在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被評估為VU(Vulnerable)的毛澤番椒、小莕菜、以及EN(Endangered)的挖耳草,則散佈在幾個不同的田區裡。

但就算如此,水梯田也不乏外來種的隱憂,除了常見的大花咸豐草、粉黃櫻絨花與一些禾本科植物外,田間也記錄到了翼莖闊苞菊和外來的睡蓮物種。目前看起來,除了大花咸豐草、粉黃櫻絨花及兩耳草在田間植物相裡佔有很高比例之外,其餘的外來植物都還沒有太強勢的在田間生長,或侷限在某些田區裡。物種移動這件事,在田區、不同生態系之間的物資、人和概念移動迅速的時間裡,變得越發方便。如何防範、應對或與其相處?或許是和禾接下來很重要的課題。

二、黃腹細蟌調查

每年的4月開始,我們每個月都會對每個合作農戶的田區進行一次黃腹細蟌計數調查。這個調查是利用田埂作為穿越線,在田埂上行走並計算沿途所有目擊的黃腹細蟌成蟲加總起來。據此,我們能判斷成蟲的發生期、追蹤黃腹細蟌分布的田區、以及估計族群數量變化趨勢。

"綜觀和禾水梯田,黃腹細蟌僅分布在其中一部分的田區,且集中在內寮區域。成蟲出現數量在5月及7–8月會有兩個高峰,而7–8月間也能觀察到明顯的交尾及點水行為。"




成蟲活動呈現雙高峰分布的理由我們尚不瞭解,但除了氣溫外,推測與農作的時節相關:5月是稻子結穗前期,7–8月是割稻與割稻後期,都是農事暫緩,田間擾動較低的時間點。

本年度,有一位農友(G田)在七月底割稻完後就開始翻田,黃腹細蟌成蟲的數量似乎就沒有在其後再度攀升。我們推測的原因,是缺乏成蟲可以停棲的挺水植物,故成蟲羽化較困難,也連帶讓已羽化的成蟲沒有停棲的地點。而九月中之後竟連續來了兩個對北臺灣有影響的颱風,因此在九月後期到十月早期(十月份的調查尚在進行中),原本已經進入成蟲發生季的黃腹細蟌,目擊數量更是下降到趨近於零。

在黃腹細蟌之外,我們每次在和禾深呼吸、或和學校合辦的環境教育活動時,也都會在環境教育公田撈起各種蜻蛉目的幼蟲,晏蜓科、春蜓科、蜻蜓科、細蟌科等等。飛舞在空中的蜻蜓、豆娘更是讓人眼花撩亂。限於人力與專長,這些物種們的調查,還需要更多時間和學習來完成。

三、農民田間生物調查結果

一直以來,和禾農友們怎麼認識水梯田、環境並與其互動,就是我們好奇的問題。對和禾來說,農友們對於環境的熟稔關係著田間管理的大原則是否能夠落實,也牽動著田間生態調查的有效程度。從早期的調查與訪談結果中設計出的「田間生物調查表」,意義在於邀請農民使用,進行不同農事時間點的田間動物記錄。一方面是從動植物學分類的角度出發,一方面是從農友的生態理解出發,希望可以揉雜出一種觀察水梯田的宏觀視野。

分析今年的調查結果,我們把所有田區生物的資料設定為1/0(有/無記錄),然後計算各類群生物在不同農事時間點的出現頻度(在這裡,0代表無記錄,1代表每個田區都有記錄到)。

"從調查結果中,可以瞭解幾個特別突出被農民及調查員觀察到的類群。比如說,鱔魚、田螺、野蜂、蜘蛛、大型龍蝨、青蛙(蟾蜍)等生物,在每一個農作時節都維持高的出現頻度。而夜盜蛾、半翅目的椿象等食性與稻作相關的昆蟲,則在挲草到抽穗期間在各田區的出現頻度達到高峰。這些觀察資料,與田間調查員的經驗和可參考的資料都很吻合,也提昇了和禾農友和田間調查員合力做自主記錄的可信度。"


另一方面,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在食物網中位居較高階的生物,如目前列名臺灣野生動物保育類第三級的鉛色水蛇,還有少見的中華水螳螂等物種,雖然少見,但仍有農友或田間調查員間斷的觀察到牠們活動。


表說:全田區生物出現頻度資料的圖像化,共分成白(頻度0.0)、黃(頻度介於0到0.4之間)、橙(頻度在0.5到0.7之間)、紅(頻度在0.8以上)等四級。

農作依循著歲時進行,而農友的秧苗生長的有快有慢,插秧在三月初到四月中之間完成。五月間進行了兩次挲草,陸陸續續在七月中開始收割。到這篇文章書寫的時間點,有些農民已經完成了翻田,而大部分則正在田間蓄水,或牽進牛隻、或使用割草機及鐮刀,把田間的稻草、水草除短,準備要整理水田了。最晚到十二月中,第一次的翻田會完成,屆時,和禾水梯田會準備好,再迎來一年生態與稻米的收成。邀請各位與我們一起期待,一起享用下一次的豐收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